《如果我们没办法以光速前行》:哪怕我们没办法互相理解依然能够彼此包容。
我曾经看过外婆年轻时的照片。正在登上宇宙探测器的她身穿白色宇航服,戴着一个头盔。那头盔大得似乎轻轻一推,她便会向后倒去。装载着微型光子推进器的宇宙探测器很小,看起来勉强跟一架客机差不多大。人们得知那么小的探测器居然可以载着人类穿越时空,去往宇宙的另一边时,对宇宙充满了无尽的期待。现在想来,戴着头盔的外婆应该笑得很开心,似乎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宇宙中遭遇什么。
《如果我们没办法以光速前行》是科幻世界今年重磅推出的科幻引进图书。而它的作者金草叶,其图书版权更是早已成为各大图书公司激烈竞价的对象。作为一个还未在中国图书市场推出任何译本的青年女性作家,金草叶何以受到如此青睐?
在参加了《如果我们没办法以光速前行》的试阅活动后,一些读者已经提前找到了答案。
本次试阅活动提供了《光谱》与《共生假说》两个短篇文本。其中,《光谱》正被《蜂鸟》导演金宝拉改编为电影,《共生假说》的英文版则刊登在经典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上。
有的读者更看重情感的共鸣,有的读者则注重文中的科学依据,也有读者从韩国科幻产业的角度品评,大家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也对金草叶作家的特质达成了一定共识。
金草叶作家或许在故事融合了众多关于what if的灵感,但故事的底色却都是“互相理解”;而其行文特有的温柔、忧郁与坚强,则成了作品能够直击人心的绝对力量。
初次阅读过金草叶的作品后,有的读者想起一个理论:“当咱们进行物理主义还原时,感受性质就无法被还原。(意思是我们永远无法通过表面功夫去理解另一个个体。)”也有读者表示:“哪怕我们没办法互相理解,依然能够彼此包容。”
为了让各位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金草叶的作品,我们也请来两位有关专业的读者,从文学性、科幻纵向比较等方面聊一聊金草叶。
科幻作品以前确实读过一些~韩国文学倒是真的不太了解,但这次试阅金草叶的作品无疑令我眼前一亮。我一开始期待看到的是像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和夏笳的《中国百科全书·纸月亮》这类描写细腻却又深刻折射了社会现实的作品。相比之下,金草叶的《光谱》和《共生假说》能够说是更为纯粹的科幻文学,将背景构筑在了一个社会面目更加模糊的近未来之下,让故事更专注于其中的科幻内核。这两篇中的核心点子更近似特德·姜的哲思……《光谱》中群居人奇妙的色彩语言与“忒修斯之船”一般的传承方式,《共生假说》对人之本性的大胆假设既光怪陆离,又富有人文主义思考。
读过韩江、金爱烂、李承雨的小说,韩炳哲(韩裔德籍)的美学文章。这些韩国作家有很强的内倾性思考,关注“我从世界上感受到了什么”和“我凭借世界获得了什么”,对“世界是什么”的探索较少。金草叶的这两篇小说也有明显的内倾性思考,她在小说中书写的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沟通错位;对人性来自外星的伦理思考。这些主题以科幻为背景会给纯文学界与科幻文学界都带来新意。不同在于,前几位作家书写的是青年人的社会生活,有新奇的想法也是建构在现实社会中。而金草叶把这些人际、人性思考与新世界相关联,有现实思考,也有未来眼光。
对韩国科幻的印象只有《雪国列车》和《釜山行》,加上之前在补英剧《火星生活》的时候了解到有翻拍前者的韩剧。总的感觉韩国科幻还是很接轨国际尤其是传统欧美科幻的。
看过一些剧集和电影,感觉设定很好,但是叙事制约了整部影片的上限。影视作品要考虑更大范围的受众,所以难免在其中加入俗套情节。那些影片和剧集(尤其是剧集)中的俗套片段比较多,算是韩剧的传统了,但是科幻题材被这些形式束缚确实很委屈。
一个特点是聚焦点比较细,出发点多是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很多作品里主角通常是为自己的私人情感去行动,后来也没有上升到美式的拯救世界或中式的家国情怀。这样就保留了观众与主角的个人主体共鸣,把情感浓缩在私人化的个体感受中。未来背景下的普通公民的冒险故事,观众既感到跟真实的生活中的自己距离较近,又满足了新环境、幻想设定的快感。不过总体上幻想性上的震撼还是不及情绪感受性。
因为《光谱》真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而后者已经改编成了电影《降临》,所以谈到对《光谱》改编电影的期待,我也自然希望电影能像《降临》对七肢桶的还原那样展现出群居人独特的体态特征~除此之外其实也希望《光谱》改编成电影后,能加入更多反映韩国社会特色的一些内容,例如可以从人们对外婆故事的态度反映出来。
感觉金草叶的作品不同于我们会对女作家的刻板印象,即情感细腻、文风华丽与人物内心纠葛重重。首先结构方面,《光谱》与《共生假说》都不是人物驱动型的作品,尽管外婆和柳德米拉的非凡经历会留给读者很深的印象,但她们的具体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方式在文中都未提及,属于比较“白板”型的人物。但在这种简单的人物设计之下金草叶仍能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来较好地完成故事。至于文笔方面(虽然应该也有翻译老师的功劳)则是平淡隽永,像茶叶一样初读平淡却回味无穷,这是我很欣赏的特质。
韩江和金爱烂的作品才气浓郁,她们的感受有不少来自对外界的“思考”,而金草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身体性,她的情绪感受与身体感知的直接关联更强。在《光谱》中有“果实的味道令人作呕,不过希真没死。她把果实塞进嘴里,直到呕吐。”她写的是“直到呕吐”,而不是“勉强吃下”之类的话。一种常见的思路是,为生存,要强行吃下味道差的食物,在意志上要努力说服自己。但金草叶没有描写人物的内心,而是描写身体现象“呕吐”。从文字上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希真的状态,从写作思路上我们大家可以发现金草叶的着眼点即是身体状态,自然写到了外在可见的现象,而不是人物的内心想法。文中有许多希真的心理描写,但都是快速勾勒。可以说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思考发掘不深,也能说其实作者意不在此。“希真第一次向路易道过晚安,在垫子上躺下来时,突然很想哭。她以前并不知道,只是这种程度的对话,也可以让人更加珍惜对方。”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感受,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读到此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交流不畅时终于找到一种契合,会产生一种满意的沮丧,像是得到了一种慰藉,又像是陷入更大的悲凉。金草叶的写作是一种重新感知,她演绎出一种情境,在其中感知一遍,写下这些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自然就表达出来了。身体写作在当代已经不限于女性,很多青年一代作家善于书写身体感受。这大概是源于年轻人爱体验、爱探索,并积极拓展自己的生活,深入世界之后又回到自己。所以金草叶一定是乐于体验、乐于反思的人。
相识的人里:推荐给我的朋友北冥。他经常给我推荐硬核的科幻,我总是给他推荐软科幻。不过这本书很值得读,相比于“软科幻”,我更想强调书中的文学性和写作技法。不用细说,一读就知道啦。
所有人里:推荐给手语培训班的老师。其实是想推荐给所有跟别人交流时不顺畅的人,不管是身体上有阻碍还是心理有阻碍。我们多数人会像希真一样努力去理解你们,通过零散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努力理解你们的意图与想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阻碍。人都有一些弱势,要面对自身的弱势、在整个社会中保持自信是很难的事,但如果更多人传播善意、用智慧和努力创造更多方便的途径,那每一个个体都会更从容、满足。以前在手语培训班学习过,两位老师都自信、善良。我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被善待了,克服重重困难才站到我们面前。我希望更多因为种种原因而有交流障碍的人可以受到大家的关心,并知道很多人乐于与他们交往。这份心意应该传达给他们,他们在努力让自己能表达、可以被理解,我们也在努力去理解他们,我们是朋友。希真与路易的交往不只能代表两个语言不通的物种,也对人际交往有参考意义。听障、心理自卑、社交障碍、普通话不标准,很多原因在阻碍我们的交流,所以“我原意理解你,我努力理解你,我珍重与你的感情”需要传达出去。
上一篇:小米SU7事故五大疑点!反应时间、起火、AEB、应急门把手、高阶智驾……多位专家深度解析!有激光雷达是否不同实测视频→
服务热线:400-677-6963 0773-3568991 E-mail:sales1@glxc.com
网站备案号:桂ICP备11002237号